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日前,台风“杜苏芮”影响下的北京刷新了自1883年以来的纪录,成为北京地区有仪器记录以来的最大降雨事件。在此期间,华北多地的降雨记录也相继被打破,造成北京、河北等地重大人员伤亡。就在刚刚,随着雨带北移,吉林舒兰暴雨登上热搜,失踪人员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成为头等大事,极端天气再次引起人们对气候变化和城市防洪能力的关注。

今年3月,笔者曾在《中国气象报》发表题为《持续推动国家天气管理体系建设,做好应对极端天气及高影响天气准备》的署名文章,提出要尽快建设极端天气压力测试体系的观点,通过构建国家天气管理体系框架,做一个有天气准备的国家。

事实上,2022年6月份,笔者就以“防汛救灾,不可把郑州“7·20”当作一个孤例”为题讨论过极端降水的问题。重点谈及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务必注意年均400-800毫米降水线范围内城市的夏季防御,包括北京、郑州、石家庄、济南、洛阳等华北大部分城市,以及东北、西北的部分城市。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北方地区的防汛工作会面临更多的极端挑战。首先,长期的降水特征,决定了北方城市的基础建设特征,北方多涵洞,南方多高架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城市格局和习惯,决定了北方城市防汛工作在基础能力方面的不足。其次,北方城市的年降水量基数适中,比较接近防汛工作的临界点,容易受到极端降水的攻击。

这些城市既具备出现短时强降水的时间条件,也具备大面积强降水的空间条件,同时城市应对的基础条件又不足,实在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从这次“杜苏芮”华北强降水防御的实践来看,充分准确高效理解并恰当地处理天气预警预报信息是一个核心节点,想要更好地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作用,推动极端天气压力测试体系建设已经势在必行。

简单来说,当前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可以概括为三道防线,即天气预警预报及发布体系、气象防灾减灾的应急指挥体系和气象灾害过后的处置体系。这三道防线的相互配合,则是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的关键。

越来越多的案例表明,极端高温、降水、强风已经成为城市灾害防御的主要风险之一,城市韧性正在连番接受极端天气的考验。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手段,合理高效配置资源,将气象风险后果降至最低是首要任务。

极端天气压力测试体系,正是链接气象灾害预警预报第一道防线和气象灾害应急指挥第二道防线的科技桥梁。当数值天气模式得出极端天气即将形成的具体结论时,影响范围内的城市,可以在自己的数字孪生城市(CIM平台)框架下进行压力测试,进而给第二道防线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信息,以便科学决策。

压力测试体系的优势在于,它能够以低成本的方式,让我们的城市管理者提前了解一个极端天气过程可能带来的最坏的结果,并提醒我们应该重点注意哪些关键点,让应急指挥变得更有底气。

当然,极端天气压力测试体系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同步城市多方面的信息,也依赖于数字城市底座自身的建设水平,以及区域数值天气模式的精度和算力的匹配等众多问题。但无论如何,它都给未来城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和数字智慧城市建设指出了一个方向。
 

话题:



0

推荐

蔡银寅

蔡银寅

5篇文章 1小时前更新

理学学士、经济学硕士、管理学博士。对政治经济史、经济理论,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领域的一些问题长期保持研究兴趣。目前重点关注天气管理科学与工程技术、气象科技产业发展、极端天气压力测试、温偏(气温偏离热舒适)的宏微观经济影响等问题。

文章
  • 个人分类
全部文章 5篇